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 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 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 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 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 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 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 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 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本书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 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 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 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 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我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①(The Black Swan)的作者纳西姆·塔 勒布( Nassim Taleb)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 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 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我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 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 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 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是近期研究中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 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 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 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 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 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 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 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 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书中还谈及了 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在最后,我附上了我和阿莫斯一起写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早 期写的关于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作出判断的评论。第二篇发表于
1984年,总结了前景理论和我们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有 被诺贝尔委员会引用的投稿,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投稿是多么简 单。读这些能让你明白我们早期的知识有多少,也能让你知道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进步有多大。